新港鄉新港文化館.25號倉庫加入行程
最後異動時間:2020-10-30發布單位:企劃科
【與四時節氣共度】
在2009年秋天,往昔農家忙於收穫的季節裡,新港文化館․25號倉庫裡,一場特展,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與感動,鏡頭下的農人,認真地表達自己。
我是倉庫,也是展館
斑駁的磚牆與透進的天光呼應,這座特別的展館不是一個為了打造陳放作品而已,建造的初始,就是為了農業而存在,就算今日轉化角色,仍然是一個和天地自然、二十四節氣共度的有機空間。
新港文化館,是新港鄉農會所有的建築。1963年自行興建,長36公尺,寬8.8公尺,高4公尺,編號為第25號倉庫,農民收割後,一車車載運來稻穀,豐收或欠收,笑容或淚水,倉庫都得打開,迎進一期又一期的稻作。農業,是新港最重要的產業。後來因為政策調整,空間慢慢閒置。
農會提供,新港文教基金會打造
有這麼大又完整的閒置空間,不用來作些什麼事嗎?
在台灣傳統農業鄉鎮,最大的兩個團體,通常是農會與鄉公所。而在新港,新港鄉長,是新港文教基金會前任董事長,也是前新港鄉農會理事長,藉由這個管道溝通,新港文教基金會在2003年和新港鄉農會協商,農會同意免費使用,讓空間變成藝文展演使用。一開始,搬來簡單的設備,舉辦展覽、課程。直到2008年8月26日,以「新港文化館‧25號倉庫」之名揭牌,成為地方文化館,期盼重現新港文化的新生命。
【靜謐,有光的空間】
25號倉庫裡,空間保有大量的原味,沒有試圖錦上添花。
尊重空間個性
建築師卓卿泉尊重空間舊有的個性,保留有木造的屋架、斑駁的紅磚、水泥牆,頂上的通風小氣窗與鑄鐵小鐵窗……等等,走進來,欣賞藝術作品與藝術家的理念,不再是高高不可及,有了天光灑落,多了點親切,更希望可以自在。原本使用空間的農民,可千萬不要看到倉庫換了個模樣,擺起了新招牌,就卻步不敢進了。
從農業倉庫起遊新港
沒有變,40年來都一樣,這裡彷彿還有稻田的香氣,是屬於農業新港的。只是,開始複合式了,功能比以前多一點了。25號倉庫,成為漫遊新港的重要一處,認識新港、感覺新港的好地方,也是「新港遊藝生活圈」一員,讓新港的館舍串連,一起為新港寫紀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