縣定古蹟-奉天宮
發布時間:2015-04-07最後異動時間:2015-04-07發布單位:文化資產科
歷史沿革:
興建年代:嘉慶16年(1811)
主祀神明:正殿:媽祖;後殿:觀音菩薩
奉天宮的歷史和笨港(現稱新港)地區的地方變遷有相當密切的關聯。
笨港在乾隆時期之前是台灣的重要港口,媽祖信仰興盛。當地祭祀媽祖最早的廟宇為笨港天后宮(原稱天妃廟),建於康熙39年(1700),傳說其媽祖聖像是由明代船戶劉定國至湄洲天后宮所恭請,奉祀於新船上保佑航運,但航經笨港,神示駐於此地,便由鄰近村寨供奉,後來建廟,故民間稱神像為「船仔媽」,取其來自船上之意。
後來笨港受到港口淤積、洪氾以及移民械鬥等因素影響,舊南港街的居民紛紛移居至麻園寮地區,形成新的市區,稱為新南港街;而且據聞笨港天后宮也在嘉慶4年(1799 )遭洪水沖毀後,於嘉慶16年(1811)重建於新南港街的現址,據聞由王得祿將軍倡議募資,並奏請朝廷,定名為奉天宮。
奉天宮曾遭遇道光20年(1840)及1906年的二次震災,第二次地震尤其嚴重。故大正元年(1912)聘請北部名匠吳海桐,主持前殿、前耳門和配殿等部分的重修工程,耗資達十萬圓。
民國五十年(1961),再進行修建,包括前殿的剪黏重修、後側增建聖父母殿及香客大樓,前落兩側增建懷笨樓及思齊閣兩座鐘鼓樓等。
建築簡介:
奉天宮是座北朝南的一座廟宇,平面大致呈「 」字形,主要有三大殿,分別為前殿、正殿、後殿;有左右護龍和鐘鼓樓。
前殿是建築最為精美的部份:屋頂上再蓋一層小屋頂稱為「假四垂」,外觀顯得精雕而複雜。正立面以日治初期重建的石雕裝飾為主,前後屋檐都以石柱支撐,前檐石柱刻有八仙和蟠龍,後檐石柱雕刻花鳥,中門上畫龍做為門神較為特殊。
建築特色:
歷次參與奉天宮修建的工匠,包括奠定現今外觀基礎的吳海桐匠師在內,以廣東流派的匠師為主,因此該廟的木構細部具有各時期之粵派風格特色,對研究傳統建築的專家來說,相當具有參考價值。
前殿屋脊在民國50年的重修中,採用名匠洪坤福所作的交趾陶,亦是特色之一。
電 話:886-5-3742034 886-5-3741565
詳細位置:嘉義縣新港鄉大興村3鄰新民路53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