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定古蹟-王得祿墓
發布時間:2016-04-14最後異動時間:2021-09-27發布單位:局本部
歷史沿革:
興建年代:道光24年(1844)
王得祿,是臺灣史上的傳奇人物,是清領時期臺灣人官位最高者,位居一品,他曾四度進京面聖,深受嘉慶皇帝賞識。王將軍對嘉義笨港地區的影響深遠,因此新港奉天宮、六興宮、大興宮、配天宮等嘉義重要古蹟廟宇,歷史起源皆和王將軍有關,而民間傳說嘉慶君遊台灣,武功高強的王將軍當然是隨行護駕的不二人選。
傳說如此,但真實的王得祿生平更令人驚嘆。王得祿的曾祖父隨軍隊來臺征討鴨母王朱一貴,戰死於鳳山,後代便移居諸羅。乾隆35年(1770)王得祿出生,年少習武,乾隆52年(1787)從軍,征剿林爽文之變,屢建戰功。乾隆末年,中國東南沿海,海盜肆虐,當中的蔡牽危害最烈,其艦隊規模和火炮更勝於清政府水師,因此,王得祿自請改為水師,追剿海盜。
嘉慶14年(1809)王得祿領閩、浙水師,與蔡牽戰於海峽,戰況激烈,王得祿最後以座艦撞斷敵船船舵,蔡牽於是沉船自殺,這是王得祿一生最大的功績。
道光2年(1822)王得祿因舊傷請辭,返鄉後善行義舉不斷,皇帝因此賜予「太子太保」的榮銜,這也是嘉義太保地名的由來。道光21年(1841),清英鴉片戰爭隔年,王將軍以高齡駐防澎湖,病逝於軍營,享壽72。道光皇帝因此追贈伯爵、「太子太師」頭銜,並賜500兩建墓
建築簡介:
王得祿墓佔地1.29公頃。墓丘高2.5米,墓碑兩側伸展的矮石牆和柱,稱做「寶城石柱」,上端立有石龍、石鳳、石獅、石象。墓前的墓埕是祭拜用的空間,在前方左右各有一列石人石獸,包括文官、武將各一,石雕之備馬、臥羊、石虎一對。由於王將軍是一品大員,因此這座墓的形制是遵照官方「大清會典」的規定建成,且墓前石像的數量也較多,但墓尺寸小於官方規定。墓右前方西側設有祭祀土地公的后土,有如另一座小墓,是台灣古墓中規模最大的。
建築特色:
墓前的石雕以青斗石雕成,尺度小於實際的人和動物。文官像有長鬚,形象溫文儒雅。武官像身披戰袍鎧甲,姿態粗壯挺拔;馬匹的造型小而渾圓,也刻出鞍具和韁繩;石虎是本墓最具特色的石雕,表情微笑露出虎牙,姿態和神情逗趣,極為可愛。
詳細位置:嘉義縣六腳鄉雙涵村東北邊農地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