傳統工藝-陳忠正交趾陶
發布時間:2015-07-20最後異動時間:2018-10-23發布單位:文化資產科
保存者/保存團體 : 陳忠正
歷史源流發展概況:
臺灣交趾陶的技術主要源於廣東的五嶺以南,其地古名為「交趾」,起源於漢朝設置之交州,範圍包括今中國的廣東、廣西及越南境內。越南北半部與廣東石灣陶皆同屬唐三彩分支,於清中葉以後,由閩粵一帶工匠將其製作技術傳入臺灣。由於早期並無「交趾陶」或「交趾燒」的名稱,考據清光緒年間朝天宮翻修的帳冊,支付師傅的料錢,寫的是柯訓「淋搪」、蔡錦「淋搪」多少料錢,而許多老師傅也不以「交趾」稱之,只說「石搪」或「水搪」。據說日治時期,日人將交趾陶師葉王的作品送至巴黎參加萬國博覽會,評其為「東洋絕技」而受珍視,因此日本人又稱臺灣的交趾陶為「嘉義燒」,而「交趾燒」、「交趾陶」的名稱也因此沿用至今。事實上,臺灣交趾陶名稱雖源自於日本,但型式、作法、用途則源自中國,但後來卻獨立發展成具臺灣特色的多彩軟陶藝術。
技藝/藝能流派:
臺灣交趾陶的起源與「葉王」有關,葉王可說是臺灣交趾陶第一人。其後臺灣交趾陶約分為二個支派,一為嘉義市的葉王體系(約道光、同治年間),生長於嘉義的葉王使嘉義地區為臺灣交趾陶的發祥地,另一為稍晚之嘉義縣新港鄉的洪坤福體系。葉王善用寶石釉為釉彩,洪坤福則以水彩釉(紅丹生釉)燒製。葉王與洪坤福的製作技術在嘉義傳承了下來,交趾陶的藝師亦多在嘉義學藝,逐漸成為嘉義的特色工藝之一,而有別於廣東交趾陶。葉王沒有再傳弟子,後來的交趾陶藝師也沒有將其技術發揚光大,加上中國釉料來源斷絕,一時之間交趾陶沒落許多,後據傳有黃得意習得一些葉王寶石釉配方,以「珠仔釉」(即胭脂紅)燒一些低溫的鴉片煙頭或小玩藝,再傳予林添木,而林添木致力於交趾陶釉料研究,才又將葉王絕技藝復興起來。
清領末期來臺的洪坤福,在笨港地區授徒傳藝,在臺的四十多年中所裝修的寺廟遍及全臺,據傳前後共授徒八人,其再傳弟子、徒孫散佈臺灣北中南各地,促使寺廟剪黏、交趾陶成為廟宇裝飾的主流,也促使嘉義新港鄉成為全臺交趾陶與寺廟剪黏的重鎮,其中新港鄉佔有百分七十的產量。
指定/登錄理由:
承襲洪坤福派的交趾陶技藝,技法優秀,保存傳統藝術價值結合鄉土文化,創新發揚地方文創特色,具傳統性、特殊性及地方性,爰以登錄為傳統藝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