縣定古蹟-原臺灣總督府氣象臺阿里山觀象所
發布時間:2015-07-20最後異動時間:2017-09-19發布單位:文化資產科
歷史沿革:
甲午戰爭結束,臺灣割讓給日本,臺灣進入日治時期。日人統治初期,日本為順應國際的潮流遂有於臺灣設立測候機構之議。明治29年(1896年),臺灣總督府通信部長土居赴東京,為於臺灣設立測候所籌畫事宜,經與日本中央氣象臺交涉,獲派技手近藤於該年四月來臺並走遍全臺勘定設站地點。第一階段選定臺北、臺中、臺南、恆春、澎湖島等五處建立測候所。但在日治初期建立的基礎下,日人逐步擴充並建立較正規而完整的測候網,陸續又於基隆、臺東、花蓮、高雄、阿里山等地建立測候所。
阿里山高山觀象所座落於萬歲山北麓,隸屬於臺灣總督府氣象臺,第一任所長為日本人伊藤疆目,六年後即昭和13年(1938年)改為阿里山測候所仍屬臺灣總督府氣象台。由於阿里山地區盛產檜木,日本人以檜木材質優異,甚為喜愛,乃大量開採,為配合山地氣候變化,乃在阿里山設立阿里山高山觀象所,觀測山地氣象變化 ,以資配合林業之開發。
另外日本人設立阿里山測候所還有另外一目的,是為配合太平洋戰爭之需要。因為當時高空觀測設備不足,又耗資較大,乃在阿里山設立測候所,所得資料與臺中及臺南資料加以分析,便可得到高空剖面氣象資料,提供作戰飛機航行安全所需之航空氣象資料。
指定/登錄理由:
原臺灣總督府氣象臺阿里山觀象所建於昭和7年(1932年),因林業開發及為取得高空剖面氣象資料而設置,目前外觀仍維持原貌,且持續運作,深具文化資產保存價值。
詳細位置:嘉義縣阿里山鄉中正村東阿里山73-1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