逐鹿社區發展協會
發布時間:2015-07-16最後異動時間:2020-05-18發布單位:藝文推廣科
鄒族之祖先最早是居住在台南、嘉義沿海一帶,因追逐獵物、加上外來強勢族群的遷入盤據,而被迫慢慢進而離開沿海地區平原而轉往居住在山區,而逐鹿這個地區,剛好是平地的盡頭,隔著一條河、四周緊接著是陡峭的山壁及斷層,故獵物竄入於此就很難脫逃,尤其以梅花鹿居多,也就是鄒族獵人追逐梅花鹿獵物的絕命終結站,當時鹿茸及鹿皮鹿角算是高經濟的物品,也就是鄒族先人與荷蘭人等外族交易的主要貨物,可以換取日常所需,「如布料、食品、鹽巴、鐵材、鍋碗瓢盆等」,因此鄒族人用以取它被困住梅花鹿的特性而命名為「poftongaveoveo」,所以現在的逐鹿社區其整個巷道,也都以梅花鹿的諧音來命名。
阿里山的鄒族原鄉部落,於莫拉克颱風過後導致家園沖毀,被迫遠離家鄉遷移居住到阿里山腳下,成立了逐鹿社區,近幾年來結合社區內特色景觀及原鄉部落手工、農特產品、精彩的歌舞表演呈現給更多平地的旅客朋友們,透過今年度的計畫執行將社區資源盤點調查,並培育更多優秀的導覽人員,深根文化傳承於逐鹿社區,找回原鄉文化感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