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同於嘉南平原的農業村落,興南村,士農工商並重,村子的位置很微妙,村子一邊是台一線,一邊是台鐵軌道,所以,平交道的噹噹聲,火車呼嘯聲,在這裏是家常便飯,所以,賞火車,是村子最大的特色。
興南村的舊地名稱為頭橋,頭橋因何而來,史料並未記載,但村民們考據結果,作出假設性的說法:由於地理位置的關係,頭橋庄在清朝時,屬於打貓(現民雄)東下堡,是舊日通往諸羅城(嘉義城)的要津,當年設渡口於牛稠溪邊,撐渡於諸羅城與打貓之間過客,但是,未設津渡前,若要渡河往諸羅城的唯一方法,就是編藤繫二岸之樹頭做為便橋,便簡稱此處為「頭橋」,但這樣的說法,尚未有足夠史料佐證。
興南村的耀明宮是信仰中心,主祀池府千歲與馬府千歲,建於清同治8年,每年6月15、16日廟慶,皆吸引各地信眾前往參香,人潮洶湧十分壯觀,其中扶二人式輦轎為村中特殊傳統陣頭,據耆老口述,每次扶輦皆需用二頂輦轎才可,而且馬府千歲造型為三頭六臂,網路上還有破六萬的粉絲專頁喔!
鄰近頭橋工業區,除了林立的工廠之外,在下洋仔出現了一塊世外桃源之地,興南社區發展協會利用酒瓶與竹材營造社區亮點,搭配植物、農作物與基地周遭生態營造古厝建築風貌,加上童玩、藝術裝置品打造農村美學藝術公園。
這裡可以看到阿公阿嬤帶著孫子,來這邊教他們下象棋,這可不是一般公園裡的象棋盤,而是由興南社區發展協會今年創作的「藝觸棋發」,透過社區志工們利用廢棄油漆罐,重新上色,並地上製作成超大棋盤。另外農作二十四節氣,製作成籤詩筒、巨型竹蟬、大型波浪鼓等古早童玩。當橘紅色的夕陽伴著旁邊的綠油油稻田,還有孩子們清脆的笑聲,重現簡單樸實的生活,就是社區營造最棒的地方。
來庄腳;脫赤腳;踩土腳,一步踩過岸;二步到田岸;白鷺鷥來做伴,庄腳無蝦米綠田水牛白鷺鷥,所在好景緻簡單樸實人情味,興南庄腳所在等你們來親身體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