過溝建德宮火燈夜巡
最後異動時間:2016-10-11發布單位:企劃科
歷史沿革:
相傳在清領時期,過溝與布袋兩庄曾在冤家港(現今團結橋處),發生過庄頭的械鬥,有庄民在械鬥過程中不幸身亡,加上早期庄內有不少大公堀(共有漁塭),發生多起庄民溺斃事件,因此鬼魂之說甚嚣塵上。庄內信仰中心建德宮主神李大府千歲降駕指示以安營、夜巡的方式,來維持過溝庄的寧靜與庄民平安。
夜巡時需有照明工具,早期尚未有電燈,而火燈是當時人民生活照明的器具之一,於是庄民就以竹子和玻璃瓶及泥土製成火燈,配合神明出巡遶境的儀式,沿著過溝街道一直到整個村落,以祈求過溝居民在鬼月都能平安,此活動流傳至今,過溝的居民每年在農曆的六月底最後三天晚上,無論男女老幼,都提著自製火燈,沿著過溝街面一直巡視到到冤家港,沿途鞭炮轟隆隆、陣頭鑼鼓喧天,十分熱鬧。
先民藉由宗教信仰之力量來撫慰心靈,因而衍生出六月底的火燈夜巡,在歷經百年的歲月洗禮,從趕鬼之說演變至今的火燈文化,對過溝人而言,火燈夜巡不只是單純的宗教活動,它所象徵的是代代傳承的精神意義,更展現了過溝人團結合作的社區凝聚力。
每年農曆六月底最後三天,過溝的信仰中心「建德宮」都會接連三天舉辦持火燈夜間祈安遶境,在活動前幾天,庄民老老少少自己都會先尋覓竹子、玻璃瓶和泥土,來DIY自製火燈,至活動日當天,午後庄民會拿著火燈至建德宮廟前集結,並裝入番仔油(媒油),待天色昏暗後,建德宮與境內各廟宇神明大轎、大輦、神乩、宋江陣、獅陣、鑼鼓等陣頭,與持火燈庄民齊聚建德宮廟埕,在眾神祇陸續降駕點五營兵後,於建德宮主祀李大府千歲(大王爺)降駕神乩指示出發後,所有參與活動隊伍依序沿著過溝庄街道鑼鼓鞭炮喧天巡遶,一直至冤家港(現今團結橋處),沿途中若有不乾淨之處,大輦及神乩會即時進行消除或驅趕等不同之儀式,若是較複雜之處,會在當晚遶境回廟後,再由大王爺擇定處置方式,次晚聚集更多神祇及持火燈之群聚,再進行處理(如:過火儀式、拆(拔)除鬼魅侵占之物、下水淨魚池或溪溝),連續三天巡遶進行安五營及巡視庄內環境,以維持村庄之平安,在最後一晚巡遶境,會依照傳統禮俗,在午夜子時前完成一切祈安遶境活動入廟後,建德宮主祀大王爺會在活動結束前,降駕出符令水,供庄民取來飲用,以保護庄民平安。